陳瑩山眼科醫師醫療網

Dr. Eye Chen Online

www.dreye.net.tw

人類視覺對於AR&VR之反應 2017.02.26



 人類視覺對於AR&VR之反應

視覺影像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目前像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等,都是未來新興產業。新竹分院因應科技新趨勢,成立全台灣第一家VR實驗室,並與國立交通大學等多家學術單位共同擬定研究計畫,未來將透過實驗室,探索更多VR於人類視覺反應之奧妙。

 

VR提供完全沉浸體驗

何謂VR?簡單的說,這是利用電腦創造出一個完全虛擬的3D空間,使用者戴上特殊的穿戴式裝置後,可以在此環境中擁有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互動,並能在此虛擬環境穿梭奔跑,會產生好像處在現實中一般的錯覺,讓使用者有彷彿身歷其境的沉浸感受,所以又被稱作是「沉浸式體驗」。

 

近年眾家廣為人知的科技大廠都紛紛推出VR裝置,進攻消費性市場,比較常見的VR應用領域以遊戲、娛樂體驗為主,有些VR也結合遊樂園的雲霄飛車設施,給民眾更刺激的感官體驗。

 

不過VR受限於技術的緣故,有時畫面更新率不夠快,也會使用戶在體驗時發生問題,譬如影像延遲性(Latency)不夠快,導致影像變換時無法跟上用戶移動的速度,而使體驗者產生暈眩感。

 

此外,透過VR能看到3D影像的作用原理是因為裝置裡面有兩個畫面可以分別對應左右眼,兩個畫面的內容相同,但角度略有差異,當使用者戴上 VR 顯示器後,因為雙眼同時觀看、對焦於同一目標上,產生重疊視野,影像會進一步在我們的大腦中融合、產生3D立體的空間世界,讓使用者好似進入虛擬環境。

 

AR在現實中添加虛擬資訊

至於AR,則是一種與VR完全不同的科技,它是在現實空間中加入一些虛擬資訊或物件,可以透過螢幕讓你看到虛擬和真實世界的結合狀態。

 

近期最有名的遊戲案例則是「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這款AR遊戲透過智慧型手機的相機拍攝下真實世界的影像,接著經由 App 將神奇寶貝影像放置在手機螢幕上,讓玩家感受到彷彿神奇寶貝真的在身邊互動一樣。

 

然而,AR並非完全的虛擬實境,它是透過電子產品的螢幕添加虛擬訊息,所以如果民眾長時間緊盯3C螢幕,也會容易有痠麻脹痛的不適感。

 

3D成像原理

為什麼透過眼睛和大腦可以自動形成3D影像?所謂3D是指視覺的立體影像。人們原本就生活在三度空間的立體世界,但不是每種動物視覺上都有立體感。動物也是經由演化才慢慢具備3D的視覺。人類單眼會有視覺,但卻沒有立體影像,必須要雙眼同時對焦,才會形成3D影像。而人類就算雙眼同時對焦,眼前的影像也只有中心約50度會有3D立體感,正常人雙眼外側視野是僅有視覺而沒有立體感的。

 

3D是最高階的視覺品質,它有別於單眼視力,基本上要有3D的視覺感官,仍要有「絕佳的單眼中心視力」當基礎,為了應付這個最基本的要件,人類的眼睛演化出所謂的「黃斑部」,黃斑部主控我們的中心視力,約等於我們眼前的30度視角。每種動物如果有了兩眼的黃斑部,是否就會一定會構成3D影像呢?那倒也不一定!如果雙眼視野沒有重疊,例如水中的魚「雙眼分別位在頭的兩側」,那麼也不可能有立體影像!所以當兩眼有高度進化的黃斑部,而且兩個黃斑部有重疊的視野,這時才有可能讓大腦利用「融像作用」,最終在我們的枕葉形成3D影像。

 

另外,一般觀看目標物時,我們的雙眼同時也不斷地聚焦目標物、睫狀肌也不斷地調節與目標物的距離,才能讓視野清晰,但是當我們配戴VR頭盔時,螢幕與眼球的距離是恆定的,也就是所需的距離調節是固定的,因此聚焦與調節自然連動的關係受到破壞,與我們在自然環境中觀看習慣不同,這也是有些人若長時間配戴VR裝置時,在持續觀看兩、三個小時,甚至更長的3D影像的過程中,眼睛容易疲勞,因此有痠麻脹痛、頭昏想吐等不舒服的感覺。

 

未來眼科之應用

有別於傳統紙本衛教,透過科技模擬眼疾視野,讓民眾能親身體驗罹患老花、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甚至能透過VR互動,傳遞護眼守則,增強醫病互動,這是目前眼科門診結合VR科技的第一步,近期VR科技也將結合各式軟體系統商,例如白內障手術時,家屬可透過VR了解患者白內障實際情形,以及協助選擇人工水晶體;黃斑部病變患者家屬同樣能透過VR了解眼疾狀況,以及眼內藥物注射的選擇,這在眼科醫療上,能強化醫病溝通,避免雞同鴨講。未來新世代的展望,則是能結合VR科技治療眼疾,甚至進一步研發相關眼科儀器、眼鏡或螢幕等應用,讓科技為人類創造更佳的視覺環境。

 

3C護眼達人陳瑩山 黃斑部病變 乾眼症 飛蚊症 眼中風 白內障 老花眼 高度近視 糖尿病眼底病變 青光眼 夜盲症 3C眼

上一頁 | 回文章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