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冒金星誤為血糖低 體育老師險失明 2011.04.30
聯合線上企劃-2011/03/01
眼冒金星不只是血糖低或貧血的症狀,年近四十的王姓(化名)體育老師,在學校教導躲避球課時,突然感到眼冒金星,原以為頭暈不適是因血糖低引起,沒想到眼前的七個暗點像是「北斗七星」般,阻擋在中心視野無法褪去,進一步到醫院做眼底檢查才發現,王老師因為高度近視黃斑部造成出血,在運動用力時使出血狀況加劇,才會造成他中心視力下降。
一般常提到黃斑部病變主要分為三類:度數、光線刺激、年紀,其中度數較深,像王老師一樣近視800度以上的稱為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而工作上經常性的長期接受光線刺激或用眼過度的科技族,則稱為「自發性黃斑部病變」。
此外,年紀則是指年過55的長輩,就要開始注意「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症狀。
在臨床統計中也發現,同樣高度近視的黃斑部病變患者,60歲以下較60歲以上治療後預後良好,也就是說,在兩項危險因子同時存在的狀況下,治癒的難度也提高。
出血點遮住視線 老年性症狀更嚴重
無論是何種成因的黃斑病變,症狀都是中心視野缺損、扭曲,也就是「想看什麼看不到」,但像王老師這樣高度近視造成的出血點,範圍較小,而散開的七個出血點也是較特別的例子,一般若是老年性的黃斑部病變,在視中心一處裂開後,出血就會大量灌出,造成患者視覺中心被遮住的黑點。
因此若家中55歲以上的長輩出現中心視力模糊,或是常感覺眼前有黑點遮住視線,就要小心是不是黃斑部病變造成的,另若是動過白內障手術的長輩,由於手術後更易受到光線刺激,也可能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急性慢性都拖不得 治療越早越好
一般因度數或光線刺激引起的黃斑部病變,通常發生的年紀較輕,出血範圍也較小,但病人產生的症狀也較急性。若因年紀引發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由於病患年齡較大,平時視力就不佳,再加上也容易合併如白內障、青光眼等老花等,所以黃斑部出現的視力問題常常會被忽略,一拖再拖的情況下,出血範圍擴大,延誤了治療時機。
治療上目前以於眼底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為主,且今年1月1日健保開始給付後,讓原有黃斑部病變患者更加積極於治療,紛紛到診間要求醫師開立健保給付用藥,但健保仍設有給付規範,建議有類似症狀的患者可與視網膜專科醫師討論後,尋求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另外,平常多補充葉黃素和魚油,對於預防黃斑部病變也有幫助,最重要的還是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