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山眼科醫師醫療網

Dr. Eye Chen Online

www.dreye.net.tw

以為飛蚊症原來是「眼黑色素瘤」 男摘除眼球 2016.01.13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正值壯年的陳先生經常腹痛,以為胃潰瘍,至腸胃科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腫瘤,進一步病理確診為更棘手的惡性黑色素癌。50歲男性因飛蚊症就醫,眼底檢查卻意外脈絡膜上竟長出黑色素癌,為求保命,只能摘除眼球。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劉俊煌教授表示,黑色素癌特性為惡性度高、進展快、確診易延遲,不光只發生在手掌腳底等皮膚表面,有人因眼花就診而意外發現眼球黑色素癌,因長期鼻塞,就醫確診為鼻腔黑色素癌。

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陳瑩山表示,最近一名患有飛蚊症的50歲男性求診,眼底檢查並未發現視網膜破損,但眼底有突出物,腦部眼眶斷層掃瞄,才確診為黑色素癌,擔心擴散,第一時間即摘除了眼球。

劉俊煌表示,只要是皮膚黏膜都可能罹癌,包括腸胃道、鼻腔、直腸,甚至是眼睛內的脈絡膜都可能出現黑色素癌。由於化療效果不佳,病情進展快速且預後差,現行治療陷入困境。

如早期發現,儘速開刀切除患部,就能大幅提高存活率。要是確診時已至三、四期,轉移至其他部位,即使能夠切除,三年存活率不到兩成,如未能切除,平均存活期僅為9至12個月。

劉俊煌表示,Pembrolizumab是國內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核准用於無法切除或已出現轉移的晚期黑色素癌經標準治療無效的後線治療,腫瘤反應率 (明顯縮小比率)仍可達21%,效果為傳統化療的五倍。

國際大型研究發現,晚期黑色素癌患者接受免疫抗癌藥物,治療效果不僅有新的進展,且仍在持續追蹤中,這對晚期黑色素癌治療來說,可是一大突破。

劉俊煌表示,Anti-PD1免疫療法並非對每個晚期黑色素癌患者都有效,治療反應率約兩成,且仍需注意免疫相關副作用,給予適當的治療。

上一頁 | 回消息列表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