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山眼科醫師醫療網

Dr. Eye Chen Online

www.dreye.net.tw

視茫茫以為飛蚊症 竟是眼球長黑色素癌 2016.01.13



【中國時報/記者廖珮妤】

50歲中年男近來發現視力模糊歪斜、且出現飛蚊症症狀,就醫檢查後發現右眼有不明突起物,竟是黑色素癌,最後只好移除眼球。另一名男子經常腹痛、胃潰瘍,本以為胃不好,就醫後才知大腸長黑色素癌。醫師提醒,黑色素癌惡性度高、進展快、確診容易延遲,不只出現在皮膚上,眼球、鼻腔、內臟等黏膜也都可能發生。

 

台灣每年新增約250名惡性黑色素癌患者,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文震表示,相關癌症不易發現,也可能長在曬不到太陽處、內臟或其他身體黏膜,約4到5成的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且一旦癌細胞轉移,平均只能存活6到9個月。

 

過去民眾都以為皮膚上的黑痣出現變化,才需警覺黑色素癌,其實癌細胞不僅會長在皮膚上,甚至有患者長在眼球上,一名中年男子因飛蚊症就醫,就揪出眼球長癌細胞,只好移除眼球保命。

 

新竹國泰眼科主任陳瑩山說,這名男子自述眼前有異物、視力模糊,檢查發現視力不差,但右眼有6公厘突起物,做了超音波、斷層掃描等檢查後,才確認是黑色素癌,馬上轉診至外科,移除眼球保命。眼部腫瘤並不常見,原因不明,也沒有預防方式,提醒民眾若出現不適,應馬上就醫。

 

張文震指出,黑色素癌特性是進展快,治療也面臨困境,過去癌細胞一旦轉移,只能使用傳統化療,平均存活率低,近年的標靶藥物雖提升療效,但平均存活也僅1年多。

 

張文震說,衛福部近期核准免疫療法新藥,是國內第一個 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可用於晚期黑色素癌後線治療,給病人更多選擇,不過此藥目前健保未給付,價格極度昂貴,要以每公斤體重去計算藥量與價格,平均每個月數十萬元。

上一頁 | 回消息列表 | 下一頁